close

資料來源: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5001/5001-1-50.htm

一、經常看一些同修在其他論壇上的發言,語帶尖刻與憤恨。在此建議,凡在電子報發表之法義辨正,語氣儘量誠懇平緩,對無知淺薄之人,儘量做到忍讓和友好,不與之一般見識、針鋒相對。佛云:一切?生皆是可憐憫者!

答:這個意見很好。事實上本報發行之前,親教師會議已決議,《正覺電子報》將走「溫和中道」的路線。因此,若文稿的語氣過於尖刻、嘲諷,即使法義無有差錯,亦須適度的修改,方予刊登。

   《維摩詰所說經》說:「彌勒當知,菩薩有二相,何謂為二?一者好於雜句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義如實能入。若好雜句文飾事者,當知是為新學菩薩;若於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已心淨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知是為久修道行。彌勒!復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決定於甚深法;何等為二?一者所未聞深經,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二者若有護持解說如是深經者,不肯親近供養恭敬,或時於中說其過惡。有此二法,當知是為新學菩薩,為自毀傷,不能於深法中調伏其心。彌勒!復有二法,菩薩雖信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能得無生法忍。何等為二?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者雖解深法而取相分別,是為二法。」

   有些人喜好藏身於暗隅,在網路上以化名、匿名發表誹謗三寶的言論,此即經文所說的「新學菩薩」,他們是因為學佛的時劫尚短,所以無法隨順無染無著甚深的法義。久學菩薩應當生憐憫心,設法救拔謗法的新學菩薩,由是之故,投稿《正覺電子報》的大德,請注意措詞,儘量配合本報「溫和中道」的風格。

二、末學這二年來時常請閱蕭老師及同修會大德們所著述之書,雖然很用心去看,總是茫茫然。也許是末學的業障深重,不能從諸位大德的著述中得到益處,便想修習《占察善惡業報經》的懺悔法,但經文所述的文句,末學還是不能體會。是否可以懇求蕭老師依近代文辭淺釋經文之涵義,並以白話文編造懺悔儀軌,供諸位佛弟子自修懺悔法?

答:《地藏菩薩本願經》說:「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大德對本會所弘大乘佛法,能發殷重心,讚歎恭敬,此世與未來世必獲福無量。本會弘法事務繁重,所述的白話文懺悔儀軌,恐無餘暇編製, 大德或可參考其他善知識的著作。如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懺悔儀軌,可常唸誦「地藏王菩薩」聖號,求 菩薩加披,消除您的宿業。

 

三、平實老師以七住位為大乘見道,並無經論上之依據。《菩薩瓔珞本業經》七住菩薩「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前」係指觀行位,而非見道位。觀行位的行者自稱見道,得無大妄語之嫌?

答:《菩薩瓔珞本業經》云:「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於空、無我人主者,畢竟無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是為退相。」

      上引經文最後一句:「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既然講「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也就是說第六住以下是凡夫;反過來說,第七住以上就不是凡夫;不是凡夫,當然是見道位以上的佛弟子。而且,這是「正觀」般若波羅蜜,常住不退。經文說:「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因此這個不退,是特指不退失菩提心而言,既能不退菩提心,當然是大乘見道的不退轉菩薩。經文說:「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於空、無我人主者,畢竟無生,必入定位。」所述的正是入第七住「不退失」者的功德,自此之後,「畢竟無生,必入定位」,功德遠勝六住位的退分,自然是大乘見道,並非到初地才是大乘見道。
而且,不只《瓔珞本業經》如此說,在《菩薩優婆塞戒經》(發菩提心品第二)中,也如此說:「一者,觀六住人雖有轉心、猶勝一切聲聞緣覺」,也是說第七住位菩薩不會退轉,第六住位是隨時會有退轉心的。與瓔珞經對照之下,就可以明白:六住菩薩雖然修習般若,卻是常常會有退轉心的。所以明心證得如來藏時,判定為第七住位,是正確的判教。(此段為岳靈犀後來補註)

      雖然有些經典談到,初地名之為見道,這是指通達位的見道。因為明心是菩薩道中很重要的關鍵點,特別是明心證第七住,已經了知菩薩道的不共二乘的心法,又能夠現觀我空和我所空,所以也同時證得小乘的初果。如果小乘初果是見道,七住菩薩自然也是見道。而且七住菩薩於大乘道心得決定,不退失菩提心,說他是大乘見道,是沒有過咎的。《成唯識論》說:「已入見道諸菩薩得真現觀,名為勝者,彼能證解阿賴耶識,故我世尊正為開示。」所指的即是初次證解阿賴耶識的行者, 世尊為這些人演說唯識的經典。正覺講堂諸位明心的同修,雖自稱大乘見道,但都特別說明所證的是第七住位,見性者則說所證的是第十住位,既已特別說明所證的位階,不致讓人誤會是初地聖位菩薩,就不能說他們是大妄語。(以上摘錄自岳靈犀〈終於被印證了〉刊於「成佛之道」網站「十方論壇」網頁)

       《瑜伽師地論》說:「言觸證者,是現見義。」「現見」,意謂不須經過比量思惟,即能現前觀察得知,此與《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的「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並無不同;不可因為經文用「正觀」之觀字,即謂係觀行位。觀行位的觀察是比量,而見道位的觀察則是現量、證量,並非見道位行者即不作觀察,更不可因見道位行者的觀察,而判其為未見道。

       此外,見道有真見道與相見道的差別,如果觸證阿賴耶識的真見道是初地,真見道後進修相見道的無數劫中也是初地,是不是意味著《成唯識論》說錯了?那就免不了成就誹謗玄奘地上菩薩的重罪了!所以初次明心時不可能是初地,只是第七住位罷了!真見道與相見道的義理,請詳見蕭老師所著的《燈影》,書中有根詳細的說明,這裡不另外引述。

四、菩薩於九地圓滿進入十地時,有否如《法華經》所說,由 佛陀授記弟子未來成佛的名號?十方諸佛遙灌菩薩頂加持後與未灌頂有何不同?

答:菩薩被佛授記成佛,不一定在十地的入地心位,有時是在初地的入地心時,經中有載;有時則是在初明心時,經中也有記載(譬如釋迦以前初悟般若時被授記。是哪些經名,待查)。有時則是當事人被授記時,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所以佛的授記有顯授記與密授記二種,顯授記者:當著眾人面前為某人授記,被授記人亦在場;或者當著眾人面前為某人授記,而被授記者不在場。密授記者:私下獨自一人為之授記,不許當事人說出去;或者當眾為某人授記,但是不許被授記人知道自己已被授記。所以授記的情況,依佛的觀察人事時地而作,不一定在某一階位才作授記,也不一定大家都知道,也不一定當事人一定知道。如果是密授記,當事人及聽聞的人,都不許為人轉說,否則就是違背佛的告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生生世世護持正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