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問七:第八識有見分及相分,根據蕭老師書上的開示(如《心經密意》及《真實如來藏》),內相分(內五塵)及法塵乃由第八識生出;但根據明朝匡山五乳釋廣益之八識規矩頌註釋(大乘百法明門.八識規矩頌纂注──老古出版社),以及丁福保之佛學大辭典中對“帶質境”的說明,似暗示第六、七兩識也可自己直接生出相分(假相分)或有屬於自己的相分,此說法正確嗎?若是,則六、七、八三個識之見分及相分的差別是什麼?前五識也有見分及相分嗎?

答:《成唯識論》卷二云:【然心、心所一一生時,以理推徵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別故,相見必有所依體故。 】論中已明示心(八個識) 及心所法一一生起時,皆有相分、見分、自證分三分(廣推有四分,增證自證分) ,而自證分(及證自證分) 仍是見分所攝,故總括有相分、見分二種。而此相見二分非因緣、非自然生,是以阿賴耶識為因,藉種種種緣而生。

吾人能眼見外色塵是透過眼根、外色塵及觸心所而由阿賴耶識在視網膜上顯現外相分,然後才由如來藏在勝義根頭腦中顯現帶質境的眼識所見的內相分及眼識見分。而此帶質境的內色塵相分與外色塵相分非一非異。何以故?外色塵是色法,內色塵相分是心法,非一故;而此帶質境的內相分卻與外色塵一模一樣,無二無別,非異故。由有帶質境內相分的出現,就有見分眼識的出現,而此眼識見分就分別外色塵的色彩、明暗……等等。眼識帶質境相分如是,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亦復如是於現起時,各有其帶質境相分出現。

又前五識現起時各有其相見二分現起,其相分為心行法相,見分為六識的識別功能;識別功能的行相即是六識自身的相分。其六識體性各各不同,如眼識有分別色塵(顯色) 的心行相分,耳識有分別聲塵的心行相分,鼻識分別香嗅、舌識分別酸甜苦辣、身識分別細滑觸,意識分別法塵等心行功能,都是各有相分的,而六識分別六塵的功能即是見分;同理意根、第八識亦有相見二分,然第八識相、見二分非在內六塵中起分別作用,而是對七轉識之心行、色身之執持等等作分別,故《維摩詰經》雲:【知是菩提】,《成唯識論》云:【識謂了別之意】,即此之謂也。大眾如欲了知此中詳情,請閱平實居士所著《燈影》一書(頁204-206 ) 就可了知。但是第八識的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是只對已悟的菩薩摩訶薩們所說的法,不是對未悟的凡夫菩薩和二乘聖人說的法。對未悟者及二乘聖人而言,只單純的說:前七識是見分,第八識所生六塵為相分。

 

問八、因阿羅漢未證涅槃、未斷所知障,當其舍壽入無餘涅槃後,有無可能再於三界受生(經典中是否有這類記載)?若可能,則其再受生之因為何?

答:如果佛在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前為其演說生命實相心──如來藏法,使其心中對於大乘菩提成就佛地功德,生起喜樂之心,則阿羅漢雖然一時無法回心而仍舊進入無餘涅槃後,其第八識自心中仍有佛菩提的種子流注,非無流注;並於久遠劫後,其因緣成熟,種子現行,就會使意根再度出生而出離無餘涅槃的無覺無知境界,受生人間而繼續修學佛菩提道,乃至成佛。若佛未於阿羅漢生前為說如來藏法,或者雖然說了,但是阿羅漢心中並未生起喜樂佛菩提道的心,則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後,沒有這種自心種子流注的現象,因無其它因緣可以使意根再度現行,因此永住無餘涅槃,就不會再出現於三界中。這個道理,不必在經典中明文記載,從理證上就可以知道了。如果有因緣上生色究竟天,親從盧舍那尊佛學法,應該可以聽受得到這種妙理的。

以上資料來源:正覺電子報第12期目次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生生世世護持正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