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5001/5001-1-50.htm

一、建議購買攝影機,記錄蕭老師、親教師等菩薩之菩薩行。

答:目前平實老師週二上的課,將製成VCD 在台中班與台南班播放,以節省中南部學員往返聽法、舟車勞頓之苦。其餘的課是否有必要錄影,則視以後的因緣而定。

 

二、聞蕭老師說大陸同修生活困頓,每餐以饅頭果醬裹腹;其實營養健康的飲食所費並不多,建議由本會中西醫師、營養師為大陸同修開營養食譜,並在網站公開,令全體會員與大眾同沾益處。

答:這個建議很好,若有醫藥和營養專長的學員願意發心,請將資料交給編譯組彙整,公布於網站。

 

三、我正在修學無相念佛和拜佛。所說的憶念成片是怎麼回事?是必然現象嗎?如果能做到成片時,是否就可以參禪了?還是一定要從拜一尊佛到多尊佛以後,才可開始參禪? 還有,我早上要上班,時間很趕,有時間就多拜,沒有時間就不拜了;在下班後再找時間拜佛一小時,這樣可以嗎? 平時為了不丟掉憶念佛的念,盡量想著此一念。人變得不愛說話,總是若有所思似的。這樣正常嗎?

答:拜佛的時間可以依照個人的時間而調整。早上如果沒有時間,可以少拜,但仍然不宜少於十分鐘,全天的憶佛功夫才容易保持。晚上有時間,就拜久一些。功夫是由正確的方法長時間慢慢累積下來的,每天都要拜佛,不可輕易中斷。是否拜多尊佛,因人而異,宜請教您的親教師。 憶佛的功夫一旦成熟,即使沒有刻意持守,也不會丟失,甚至夢中也繼續憶佛不斷,不只是成片而已。 成就憶佛功夫之後,便可以轉為看話頭,看話頭半年以上,就有參禪的定力了。 說話容易導致散亂,閒聊時往往涉及是非,造作口業而不自知,所以修行人不愛多說話,再正常不過,於道業有益故。

 

四、建議同修會多運用科技產品與現代化的管理技術。

答:目前同修會的事務繁瑣,全靠執事、義工利用業餘的時間處理,非必要的事務,總是能省則省;必要的事務,也是隨順因緣去做,不刻意、不勉強,引進科技產品與現代化管理技術亦然。古人說:「叢林以無事為興盛」,凡我同修,當以道業為重,與修行沒有直接關係的事,不必太過在意;若能明心,當知對清淨本心來說,並沒有同修會,也沒有興盛、衰敗的問題。反過來說,若不能明心,即使用最先進的產品和技術來提升效率,仍然是空花水月。

 

五、有一位師兄的見道報告說:「明心的人是從阿賴耶識的相用,而推知祂的體性」,又說:「直到完全確認無疑為止」,請問這種推知是不是就是參禪?如果採用這個辦法是否先要找到,或者推知到末那識,進而推知阿賴耶識?這種方法顯然與參「念佛者是誰?」的思路和方法不同?兩種方法是否都可試一試?如前者推知到阿賴耶識,是慧解嗎?是否明心也可以慧解?而見性才真正須要功夫?因為就算告訴你,什麼是佛性,沒有功夫仍然用肉眼看不見?

答:您所述的見道報告,係指找到阿賴耶識的相用之後,再去推知祂的體性,這已經是破參後的思惟整理,並不涉及參禪的方法。
有的人是先找到末那識,才證阿賴耶識;有的人則是先證阿賴耶識,才找到末那識;並沒有一定。
慧解很強的人,往往沒有基本的禪定功夫,也沒有經過苦參,就找到阿賴耶識,但這種情形不值得羨慕,因為破參之後功德受用很小,容易退轉。因此,行者仍應修習基本定力,再參究第一義。
見性與明心不同,沒有定力是不能成辦的,這在《大般涅槃經》中說得很清楚,也可以從正覺同修會見性者的見道報告當中得到證實。

 

六、請問電子報將設什麼欄目?能否開設不同需求層次讀者的欄目?

答:目前規劃的有「師長開示」、「學法心得」、「法義辨正」、「般若信箱」和「佈告欄」等版面。以後只要讀者有需要,而編譯組又有能力,都可以加進來。這不是商業性的電子報,因此在美工、編輯方面,還有許多改善的空間,希望同修會的學員,有這方面的專長,能加入義工的行列,將《正覺電子報》辦得更好。《正覺電子報》在美工、編輯方面,或許不如人,但它的內容保證符合佛法的宗旨;因為《正覺電子報》有多位勝義菩薩僧,參與撰稿和審稿,這是它最最稀有、難得之處!。

 

七、我拿一張書有佛號之小張紙,看著它,然後手蓋著,回憶它。在我體會出了憶佛之念的頭兩天,憶佛之念還比較清晰。但是從第三天開始,憶佛之念就變的不清晰了,不知是何因?如何轉模糊為清晰?

答:從您的敘述中,無法判斷原因,但定力退失是難免的事,只要重新用功,就可以回復,不必太過介意。另外,您所謂的「模糊」,若是指「若有似無」,則是正常的現象;因為剛開始練習憶佛時,意念多半放得很重,以便確定憶佛的念沒有丟失,但這樣很累人,不容易持久,慢慢的意念就會越來越輕,輕到好像沒有憶佛,可是又沒有丟失憶佛的念,所以說是「若有似無」。

 

八、我在導師的著作《無相念佛》第90頁看到「內攝外緣均等」這個名詞。其意義是否是指:從現在開始,在行住坐臥中就要分一半心在外?或者在無相念佛成就後,在做事時,在憶佛的同時,也要注意外在做事?

答:您才剛開始憶佛,不必理會「內攝外緣均等」,此時最重要的是確保憶佛的念不丟失。

 

九、在《念佛三昧修學次第》這本書的第154頁第12行,說在拜佛練習時不可穿短裙短褲。可我們內地現在天氣炎熱,我都是僅穿一條短褲練習拜佛的,請教這有沒有關係?是否一定要穿長褲衣服?

答:在沒有佛像的地方拜佛,只要衣著寬鬆即可,不一定要穿長褲,但心意仍然必須莊嚴肅穆;若是團體共修,或是在寺廟、佛堂等處拜佛,即應注意穿著,免得引人非議。

 

十、在我們內地的一個寺院出的一本《無相念佛》的書中,我看到:每天早晚拜佛練習之前要上香。請教是否一定要上香?如要上香,還煩請老師講一講上香的姿勢?

答:拜佛前上香,有奉請和供養 佛菩薩的意義,除非狀況不允許,最好還是上香。上香最重要的是心意恭敬,姿勢可以稍後再學。

 

十一、拜讀《明心與初地》,對於蕭老師的見地以及文學涵養十分佩服,但覺得部分細節敘述得不是很完整,例如:何謂輪寶?何謂莊嚴報身?如果以天眼觀之,是否與未證者不同?佛經上菩薩摩訶薩都有名號,那麼入初地菩薩是否也有名號?佛菩薩或阿羅漢都有光環,那麼入初地菩薩是否也有光環?種種細節,敬請明示。

答:《明心與初地》是為會中已經明心,想要進修初地的人所說的法;因為在《成唯識論》課程中有極詳細的解說,所以此書中只作補充的提示,因此較為簡略。關於輪寶,請見《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載;輪寶的有無,與異熟果有關,如果菩薩生於天界,就自然會有輪寶,不生天界者則無輪寶。人間之菩薩得要修到三地滿心,甚至有的菩薩須要到五地滿心時才生起意生身,如《楞伽經》所說,要到那時才有輪寶。如果往生天界,十信、十住…等菩薩都會因為異熟果的緣故而有不同的輪寶。

       莊嚴報身請詳《佛地經》所說,此處限於篇幅,不便細說;亦非因地菩薩所能知之,不便說之。

      各菩薩都有名號,人間的菩薩法名,通於天界、鬼神界……等;如人以平實居士一名,或以正元居士一名,詢於道教之正神、民間信仰之鬼神,或請示於 世尊、觀世音菩薩者,皆得通用,不致誤會為他人。各人所用名號,因胎昧故世世不同,到後來發起意生身以後,就會固定不變,直到最後身菩薩為止。成佛時或以同樣名號,或因願力而故意以原來本師佛之名號為其佛號,並不一定延用原來菩薩位時的名號。

        一切人都有光環,大小不一。心性狹劣者光環小,心性廣大者光環大;心性污濁陰沈者,光環為綠、黑、藍色,心性大瞋者為紅色……各有不同;證悟者之光環為金黃色光芒,有禪定者光環較強,定光為白光;有禪定境界而且已悟者,為白光中夾雜金黃色光;有種智者,則金黃色光芒夾雜種種微妙之雜色光芒,如某鬼神所描述蕭老師之光芒。但是這些光芒,都須有天眼才能見到;無天眼者,要在某一特定狀況中才能見到,不是時時可見的;微細殊勝的妙光,也須有較高的天眼才能看得到。

 

十二、以前我是學真佛宗,經過真佛宗上師超度的亡者,往往燒出舍利子,許多師兄弟認為這是真佛密法可以度眾的證據。我曾向正覺的師兄提問過,他們總是說:「我們不修這種法。」言下之意,好像不肯定也不否定? 到底舍利子在佛法上有何意義?超度法有應驗,是否表示行者已有佛法上的證量?

答:同修會並不是以超度亡者之法為主修,為了避免不當或錯誤的評論,故多數師兄保持緘默,不肯定也不否定,以免誤犯謗法的過失。

      舍利子是天竺屍骨之名,音譯為舍利子。由於斷煩惱者死後火化時,其屍骨異於常人,部份屍骨化成晶瑩美觀之顆粒狀,所以有人將已斷煩惱之亡者火化後之屍骨舍利子,作為聖物而收存紀念之。所以舍利子只是斷煩惱者死後之表顯物,並非真實佛法。 佛入滅後,故意將屍身化為碎身舍利,欲使多數人都可以分得紀念供養。甚至於為度有緣之眾生,有時無中生有,忽然出生舍利子,使人生起信心,進而修學佛法;但這不是舍利子本身的功德,而是 佛的威神力所變現。尚未見道的凡夫,只要世間五欲的煩惱很少,有時也能燒出舍利子,不一定要斷我見以上的聖者才能燒出舍利子;所以有些八哥鳥類,被教導唸佛數年以後,死後也燒出舍利子;有的人五欲煩惱很少,雖然沒有學佛,死後也燒出舍利子;外道修行者,如果對世間的五欲貪著減少了,或者斷除了,雖然還沒有斷我見,還不是佛法中的聖者,死後也能燒出舍利子。所以舍利子的生成,是因為世間欲的煩惱少了以後,死後便會燒出來,與佛法的修證不一定有關。 佛所最重視的舍利,稱為法舍利,也就是三乘菩提的正法;所以佛弟子應該以護持 佛的法舍利,做為護持佛教的最重要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生生世世護持正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